全國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政治經濟學(財)試題及答案
課程代碼:00009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在經濟學說史上,第一次把經濟理論的考察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的是 ( B )0-48
A.重商主義學說 B.古典政治經濟學
C.庸俗政治經濟學 D.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C )0-55
A.系統方法 B.數學方法
C.唯物辯證法 D.歸納和演繹法
3.社會經濟制度變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動力是( A )1-64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C.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矛盾 D.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矛盾
4.構成社會財富物質內容的是( B )2-80
A.價值 B.使用價值
C.交換價值 D.剩余價值
5.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 D )2-84
A.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矛盾 B.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的矛盾
C.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矛盾 D.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
6.債務人向債權人開出的定期付款的保證書是( A )3-100
A.期票 B.匯票
C.支票 D.債券
7.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關鍵在于說明剩余價值是在( A )4-107
A.生產領域產生的,但離不開流通領域
B.流通領域產生的,但離不開生產領域
C.流通領域產生的,與生產領域無關
D.生產領域產生的,與流通領域無關
8.假定資本家投入1000萬元的資本,其中不變資本800萬元(假定不變資本一次轉移),可變資本200萬元。雇傭勞動者生產出來的商品價值為1400萬元,那么剩余價值率是( D )4-110
A.50% B.100%
C.150% D.200%
9.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是( D )4-111
A.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
B.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
C.工作日不變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結果
D.延長工作日增加剩余勞動時間的結果
10.資本有機構成是指( C )4-116
A.反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比例關系的資本技術構成
B.反映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比例關系的資本價值構成
C.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其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D.由資本價值構成決定并反映其變化的資本技術構成
11.在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中,資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B )4-116
A.導致社會資本總額急劇增大 B.導致個別資本規模迅速擴大
C.導致資本有機構成下降 D.導致可變資本數量上升
12.考察資本循環要以( C )5-120
A.借貸資本為對象 B.商業資本為對象
C.產業資本為對象 D.生息資本為對象
13.固定資本在有效使用期內,由于生產技術進步所引起的資本價值貶值,被稱為( B )5-126
A.物質磨損 B.精神磨損
C.固定資本折舊 D.固定資本更新
14.年剩余價值率的公式是( C )5-128
A.M′=m/c B.M′=m/v
C.M′=M/v D.M′=m/(c+v)
15.公式I(v+△v+m/x)=II(c+△c)是( B )5-133
A.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B.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實現條件
C.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D.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16.平均利潤率形成后,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獲得的平均利潤量( D )5-136
A.等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 B.大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
C.小于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 D.與本部門創造的剩余價值無關
17.壟斷組織在購買生產資料時規定的價格是( B )6-145
A.壟斷高價 B.壟斷低價
C.自由價格 D.保護價格
18.公有制反映的是( A )7-170
A.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 B.財產的組織制度
C.資本的組織形式 D.資產的經營方式
19.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收入分配中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是( D )7-176
A.按勞分配 B.個體勞動收入
C.福利性分配 D.按資金分配
20.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征的產權清晰是指明確界定( A )7-181
A.出資人的財產所有權與企業的法人財產權
B.出資人的財產經營權與企業的法人財產權
C.出資人的財產所有權與企業的法人經營權
D.出資人的財產經營權與企業的法人經營權
21.規范市場客體的規則屬于( A )7-184
A.市場進出規則 B.市場競爭規則
C.市場交易規則 D.市場兼并規則
22.與集約型經濟增長內容基本一致的是( C )8-188
A.粗放型經濟增長 B.外延型經濟增長
C.內涵型經濟增長 D.數量型經濟增長
23.下列產業中,消耗資源較少的是( B )8-194
A.建筑業 B.新興服務業
C.裝備制造業 D.加工工業
24.一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實質上反映( A )8-200
A.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 B.物質資源消耗的多少
C.市場份額占有的大小 D.環境保護狀況的優劣
25.企業分配給職工的工資屬于( A )9-204
A.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B.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C.國民收入中的積累基金 D.國民收入中的社會后備基金
26.社會保險的三大法定保險是( A )9-219
A.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B.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
C.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
D.生育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
27.產業資本國際化的主要形式是( C )10-226
A.國際貿易 B.國際金融
C.對外直接投資 D.國際間接融資
28.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 A )10-227
A.國際水平分工 B.國際垂直分工
C.工業國和農業國的分工 D.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工
29.世界貿易組織是( C )10-234
A.聯合國的組成機構 B.區域性的國際貿易組織
C.多邊性的國際貿易組織 D.雙邊性的國際貿易組織
30.中國對外開放的戰略格局是( C )12-279
A.以質取勝、科技興貿 B.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C.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D.“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31.作為自然經濟對立物的商品經濟( BCDE )1-69
A.以自然分工為基礎 B.以社會分工為基礎
C.以市場交換為目的 D.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
E.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和
32.按主體的不同,信用可分為( ABCDE )3-100
A.商業信用 B.銀行信用
C.企業信用 D.國家信用
E.消費信用
33.根據資本不同部分在價值增殖過程中的不同作用,資本可區分為( BE )5-124
A.不變資本 B.固定資本
C.可變資本 D.流通資本
E.流動資本
34.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是( ABC )5-119
A.產業資本運動中采取的一種職能形式
B.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資本
C.為生產剩余價值作準備的資本
D.商品資本的組成部分
E.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
35.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后( ABE )5-136
A.各部門的利潤率趨向平均化
B.各部門內部各個企業的利潤率完全相等
C.各部門商品的價值和它們的生產價格完全一致
D.各部門的剩余價值與平均利潤不一定完全一致
E.各部門投入的等量資本會獲得等量利潤
3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運用財政政策進行調節的手段有( BC )6-153
A.稅種 B.稅率
C.政府支出 D.利息率
E.貨幣供應量
37.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的是( ABC )7-171
A.個體經濟 B.私營經濟
C.外資經濟 D.集體經濟
E.股份合作制經濟
38.理順分配關系和調節收入分配要求( ABCD )7-178
A.提高城鄉低收入居民的基本收入
B.調控不合理、不公平的高收入
C.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D.打擊非法收入、規范灰色收入
E.允許兩級分化
39.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 ABCD )9-219
A.社會保險 B.社會福利
C.社會救助 D.社會優撫
E.社會資助
40.屬于非關稅貿易措施的有( ABCDE )10-234
A.進口配額限制 B.“自愿”出口限制
C.行政手段限制進口 D.制定環保標準限制進口
E.制定技術標準限制進口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經濟規律的特點。0-54
答: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其特點是:
(1)由于自然規律賴以產生的自然條件變化時間很長,因而自然規律一般長久不變;而經濟規律賴以產生的經濟條件可能較快地發生變化,因此,經濟規律一般來說不是長久不變的,它會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2)自然規律可以離開人們的活動獨立存在并發生作用,而經濟規律總是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相聯系。
(3)在階級社會中,自然規律的發現和利用是沒有階級性的,而經濟規律的發現和利用則總要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各個階級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階級利益的限制。
42.簡述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決定。4-107
答: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由于勞動力存在于人的身
體內部,維持人的生存必須消費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可以歸結為生產生活資料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具體來看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勞動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于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
(2)勞動者養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于延續勞動力的供給。
(3)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的費用,用于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
勞動力價值的決定還包括歷史和道德的因素。所謂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是指勞動者所在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水平、歷史傳統習慣以及自然條件等。
43.簡述影響利潤率的主要因素。5-135
答:
(1)剩余價值率的高低
(2)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
(3)不變資本的節約
(4)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
44.簡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8-200
答: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大力推動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關鍵在于實現“三個轉變”。
(1)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2)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3)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45.簡述“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12-282
答:
(1)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
(2)做好海外投資環境研究,強化投資項目的科學評估。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
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試述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的區別。5-139/140
答:
一、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種較優土地的農業資本家獲得的、歸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農業超額利潤,是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1、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
土地自然條件的差別是級差地租產生的條件。
2、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
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
3、級差地租的形態
(1)級差地租第一形態(級差地租I)
是由不同地塊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別和不同地塊的地理位置的差別而形成的級差地租。
(2)級差地租第二形態(級差地租Ⅱ)
是由于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投資的勞動生產率不同而形成的級差地租。
二、絕對地租
絕對地租則是由于土地私有權的壟斷,租種任何土地的農業資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的地租,它是農產品價值超過生產價格的余額。
1、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
農業部門資本有機構成低于工業部門,是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
2、絕對地租形成的原因
土地私有權的壟斷是絕對地租形成的原因。
3、絕對地租的本質
絕對地租與級差地租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由農業工人創造的、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
47.試述社會主義宏觀調控的目標和手段。9-209、9-213
答:
一、社會主義經濟宏觀調控的目標
國家對經濟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加快實現經濟結構優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宏觀調控目標是宏觀調控任務的具體化,主要目標有:
1、促進經濟增長
2、增加就業
3、穩定物價
4、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二、社會主義經濟宏觀調控的手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同時也運用法律手段、計劃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經濟手段
經濟手段包括稅收、價格、利率、匯率、補貼等。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依靠國家法權的力量,通過立法和司法程序,以法律法規為手段來調節經濟活動,達到對經濟活動的調控。法律手段對經濟活動調節的特點是具有全局性、強制性,因而調節效果十分明顯和有效。
3、計劃手段
計劃手段主要是通過國家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重點等進行引導,使社會經濟能夠按照符合規劃的要求來發展。
4、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實施的帶有強制性的命令,要求各經濟主體必須執行。
48.為什么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11-249
答: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在不對等的國際經濟關系中,極大地享有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利益,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是:
(1)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優勢更好地發揮。
由于發展歷史等方面的原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比,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經濟全球化能夠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充分發揮自身生產要素的優勢,促進發達國家經濟迅速增長。
(2)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掌控世界經濟的運行。
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占據主導位置,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多數規則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制定的,這些規則的制定和實施必然會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控制世界經濟的運行秩序并從中獲益。
(3)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轉移國內經濟矛盾。
雖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來緩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資本積累規律仍在發揮作用,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還會不斷發生,但經濟全球化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能夠更加便利地向其他國家轉移危機,緩解國內矛盾。
2013年7月全國自考《政治經濟學(財經類)》試題及答案:預覽 免費下載(word文檔)